花記好米新闻中心

半岛BD体育闽宁镇蹲点日记

2024-06-0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BD体育半岛BD体育半岛BD体育从1997年到2024年,从最初的闽宁村到如今的闽宁镇,27年的时光里沉淀了多少故事?从荒无人烟的“干沙滩”到生机勃勃的“金沙滩”,这片土地生长着多少奇迹?

  近日,宁夏日报记者通过蹲点采访的方式走进永宁县闽宁镇的6个村庄:原隆村、福宁村、木兰村、武河村、玉海村、园艺村,收集村庄的点滴变化,感受闽宁镇的新貌新颜,倾听27年来沉淀在村民眼底眉梢的幸福故事。

  你敢想吗?面积不大的武河村,居然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早间的集市上,摊位沿着街道两侧延伸,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集市之间,吆喝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这个如此热闹的地方,13年前还是一片荒芜。

  2011年3月,当时70岁的马生科正在为无处买菜的问题发愁。“那时的武河村,还是一片山村,整个村子找不到一家商户,甚至连摆摊卖菜的人都没有。”马生科说,由于武河村距离闽宁镇有一段距离,村民买菜要坐车到闽宁镇去买,不仅麻烦,还要在交通出行上花钱。

  要想富,先修路,想要发展,没有一条好路可不行。那时的武河村,路上坑坑洼洼,行车困难,许多时候都要依靠村民的驴车进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生科找来工人,一点一点地把道路铺平,为武河村的商业街铺下了第一块砖。

  “当时农户们要盖房子,我提出让所有人的房子与路边留出14米的距离,现在想来,若是能再多留出五六米,效果会更好。”马生科告诉记者,想发展商业,就必须给商铺留出空间,村民要盖房子,必须离路远一点,留出位置,才能为未来的商业发展“留宽道路”。

  路的问题解决了,谁来卖菜又成了新的问题。道路建成初期,为了吸引菜农,马生科想办法为来村子卖菜的菜农给予补贴。“我年轻时攒下了一些钱,为了这条街,我花掉了自己积攒的5万多元。”马生科说,既然要让菜农来武河村卖菜,无论赚多赚少,都不能让他们跑空,要给菜农信心,也要给他们来武河村发展的理由。

  13年的时间,这些沿街卖菜的零散商户逐渐壮大,形成了集市,又从集市发展成了一条商业街。

  5月31日,记者跟着马生科走在这条商业街上,所有的商户都对马生科老人充满敬意,老人的身躯已没有过去挺拔,但身边的商户却越来越多。马生科每天依然在街道上转转,看着街上“成长”起来的一砖一瓦,他倍感欣慰。

  “老爷子在这里很有名,80多岁了还在为我们这些商户操心。”商业街五金店负责人王俊杰告诉记者,十几年来,武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一个连饮水都困难的落后村发展到今天,真是不容易。

  “多年前这条街正在盖房子,看到大家都来做生意,我们也想试一试,便来到这里定居。”13岁跟随父母搬迁到武河村的洗车店负责人马海霞说,过去家里只有丈夫一人工作,现在自己做了生意,家庭收入有了明显提升,依托于这条街,让家里有了车有了房,日子越来越幸福。

  如今,武河村常住人口9200余人,商业街也在“长大”,有商户156户,集结了餐饮、零售、服务、娱乐等行业的人们前来创业,每3天1次的集市也吸引着闽宁镇各村及周边居民前来购物。(见习记者刘祥)

  5月24日9时,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就热闹了起来。风吹得杨树叶哗哗作响,便民服务站里工作人员与前来办事的村民们交流声此起彼伏。“究竟在忙啥?”记者推门进去一探究竟。

  “马叔,你的拖拉机驾驶证审验了没?快来村部,正在办理!”永宁县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的工作人员吕爱琴和同事正在给园艺村持有农机驾驶证以及家里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村民逐一打电线年度农业机械年检年审。

  村民马成清大步走进便民服务站,头上挂着汗珠,脸上泛着红光,衣服沾着泥土,看样子刚从地里赶来。

  “过期要重考呢,你带上4张一寸照到我们监理站,领上体检单去做免费体检,完了重新考证。回去一定记得把刹车、灯光都检查好。”吕爱琴说着把《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书》交到马成清手中,又逐一安顿了办理的程序。

  挨个打电话邀请,挨个办理,挨个嘱咐安全生产要求,到园艺村没一会儿吕爱琴就磨干了嘴皮:“安全无小事,村民不在意,但我们必须盯紧,一个人都不能落下。”

  “你家的牛上个月生了没?好着没?羊现在咋样?”张莹一边询问,一边填写建档立卡户家庭情况台账。

  这份台账记了5年,张莹对辖区家家户户的情况了然于胸,“建档立卡户王保付在玉泉营农场的化肥厂上班,村上给他妻子苏小花提供公益性岗位,每个月夫妻俩光工资收入有2000多,家里有8头大牛、2头小牛,还有13只羊……”说起近年来村民生活的变化,大大咧咧的张莹伸开胳膊比画了一通,“现在美着呢,那是天与地的差别!”

  走进村子深处,便可以看到众多建设精良的日光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最近5年,我们村建设温棚244栋,一部分由公司承包种植樱桃,其他都是本村村民承包经营,1栋棚年租金6000元。”王森林介绍。

  走进温棚,一股温暖而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满眼绿意盎然。各类蔬菜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52岁的村民马文忠生活更为忙碌,他一个人管理着2栋棚和30多头牛,还在温棚之间阳光带种植着玉米,他的妻子则在村上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温馨苑老年饭桌做厨师,每月工资2100元。

  “政策这么好,只要自己肯干活,日子只会越来越好。”马文忠笑着说。(见习记者马丽)

  5月30日9时,村口有两三个菜摊,两三村民坐在凉棚下摆弄着白菜和西红柿。路上行人寥寥,风拍打树叶的声响十分清晰。

  “你来啦,先坐。”走进村委会,马德林招呼着记者,虽然是初次见面,却熟悉得像是自家来了亲戚。他是最早一批来到玉海村的移民,2023年退休后被返聘回村委会做报账员。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村里的历史和现状都一清二楚,像是行走的“村史馆”。

  “都上外面干活去了。”马德林说,“现在村里男人都出去跑运输,女人收拾完地和牛羊,早上5点就出去干活了,下午才回来呢。”

  马德林告诉记者,玉海村是纯移民村,村民大多由海原县自发移民而来,现在主要有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和运输4项产业,村民不是在地里忙,就是在外面忙。

  “走,我带你去看看村里。”商业街、学校、农田、温棚、小院……村里基础设施齐全,路面干净宽敞,偶尔遇到坐在路旁晒太阳的老人,脸上也都洋溢着微笑。

  下午3时,2辆中巴在村口停下,是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回来了。“走了噢,田大姐!”她们离开前都会回头和车旁的人打个招呼。田宗秀今年54岁,村里记得她名字的人很少,几乎都叫她“田大姐”。

  13年前,田大姐和丈夫从海原县搬到玉海村,为了供孩子上学和置办家当,借钱又贷款。负债的石头压在身上,夫妻俩除了种地还四处打工。这样的生活维持了5年,到儿子开始工作,田大姐终于摆脱负债,开始赚钱了。“当时有老板看活利索,问我能不能多拉点人。”从那之后,因为性格爽快,对一起务工的村民也很照顾,给田大姐介绍农活儿的人越来越多,想跟她一起赚钱的人也越来越多。

  如今,田大姐成了玉海村的“劳务红娘”,平均每天张罗村里200多名妇女到周边的菜地、温棚里干活。捆白菜、种辣椒、绑西红柿……哪里有活儿,田大姐就带大家到哪里。

  回到家,田大姐喝了口水的工夫,微信上就多了20来条未读消息。村里的活计在田大姐的手机里分发派送,“干活呢么,摘柿子”“菜地里要人”……虽然不识字,但语音和视频她都玩得转。“回来就得结工资、安排明天的活儿,忙到晚上10点才闲呢。”田大姐边翻手机边跟我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加了田大姐的微信,刚离开院子没多久就收到了她的语音:“你也是要干活的吗?”(见习记者王娜)

  5月28日,闽宁镇木兰村千亩葡萄种植园区,几十名工人零散分布,熟练地从腰间抽出麻绳,将随风飘摆的葡萄藤蔓绑在支架上。

  “精准选择适合芽,这样才能为后续葡萄结果打下基础半岛BD体育。”葡萄园管理者王岳平随手抹掉多余的芽。

  王岳平今年48岁,西吉县人。1991年,在他上中学时,哥哥易地搬迁来到现在的闽宁镇,成为第一代移民,“十几年后,我哥劝我也搬到闽宁镇,说这里靠黄河水灌溉,不像老家靠天吃饭,发展前景好!”连续几年的干旱、缺水,让王岳平终于下定决心——搬!2007年,他带着妻儿自发移民,安家木兰村。

  在木兰村他种了3年地,粮食的年年丰收,让王岳平尝到了黄河水的甜。当村里宣传外出务工政策、鼓励村民学习多种技能时,王岳平积极报名参加机动车驾驶学习,并取得了B2驾驶证,“驾校报名要3000元报名费,我就花了800元钱,其余费用由政府负担。”王岳平回忆说。

  有了驾驶证,2013年,王岳平应聘到宁夏赛马科进混凝土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司机,工资从刚入职时的3000元慢慢涨到1万多元。同村的6位村民也经他介绍进入该公司工作。2021年,公司实行改革,王岳平主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重返木兰村。

  2022年,为推动构建村居经济联合发展共同体,促进产业人才就地就近就业,闽宁镇6村1社区联合成立乡韵闽宁(宁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招聘葡萄种植管理人员,其中木兰村需要7人,管理本村已流转的6900亩酿酒葡萄种植园。经过层层选拔,王岳平成为葡萄园管理者之一。

  当时,葡萄园里只有攀爬支架,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根据公司的进度安排,王岳平参加培训、钻研书籍,从埋滴管水管到病虫害防治,学习科学种植,打造智慧园区。他经常五点半就起来了,在葡萄园里,一直忙到天黑。经过两年精心管护,葡萄园树成活率达100%,今年将大面积挂果,迎来丰收。

  如今的木兰村,巷道硬化路增多,上下水管网不断完善,上大学的孩子增多,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活干……这些新变化不仅让王岳平的干劲更足了,也让村民们尝到了好政策带来的幸福。邻居张哈妹1个月有20天都在葡萄园干活,每天工作8个小时、收入120元,“不用出村就有活干,我家还养牛,还有土地流转收入,日子挺好的”。

  木兰村党支部副书记马遥江介绍,今年葡萄园用工200多人,全部是村民。在酿酒葡萄种植成本中,人工成本占80%以上,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收是葡萄园创办初衷,如今基本实现。

  近年来,木兰村以酿酒葡萄种植、肉牛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2023年,村集体收入10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2万元。(记者付杨)

  5月24日,风穿过阴天的云层,拂过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行道树,汽车驶过闽宁镇大门,进入福宁村,宽阔整洁的公路两旁,一座座漂亮的小平房错落有致,红砖赤瓦、燕尾山墙,一派安宁祥和。

  “刚来的时候这里一片荒凉,稍微刮点风就起旋风,像今天这样有风的天气,在一公里开外都看不见人。现在绿树成荫,满眼苍翠,这都是植树造林的成果。”作为福宁村的第一代移民,67岁的村干部马文祥,只要一向旁人提起这里,仍会感慨万千。3年前,因病辞职的马文祥在做完手术后当起村上的义务讲解员,村民都亲切地叫他“马叔”“老马”。近几年,年过六旬的马文祥又被委以重任,担任闽宁镇福宁村村监会委员。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让马文祥对基层工作十分熟悉,“哪个村民来找我,只要一张口,就知道他反映的问题咋解决。”

  提起乡风民风的改善,马文祥作为村里的老人感受颇深。“以前刚搬上来的时候,邻里之间三言两语不合就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不会想着找人去调解,被别人叫‘山汉’,那时候多的是断不完的纠纷。”

  “记得前些年南四组一户村民建房子的时候,墙挨墙,堵住了另一户人家的窗户。当时去调解的时候,我就引用古言‘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分别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最后建房子的那户人家不但把墙降低了,还给邻居留了半米长的水路。”马文祥拿起手里的手机,翻找着村上的投诉平台,“现在邻居之间有什么矛盾,第一时间先上报组长。群众也可以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进行投诉,村监会接到后就会及时协调,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从意见不合就动手到按流程和和气气解决问题,马文祥说,现在像邻居纠纷、婚恋家庭等这种“家长里短”越来越少,有时候一个月里都见不到一次,这方面的工作都“闲”下来了。邻里关系和谐,乡风也更淳朴,这离不开村上针对环境整治、婚姻家庭、村规民约等方面的宣传动员工作。

  近年来,福宁村先后被评为“2019—2023年度银川市文明村镇”“第二届银川市移风易俗示范村”。

  来到马文祥的家,庭院里的菜园子一片绿意融融,种着杏树、枣树、草莓……这里是马文祥工作之余的解闷地。走进其中一间屋子里,两面墙上贴满了奖状。马文祥的三个孙子都在村上学校上学。“现在村里有一个中学,两个小学,升学率都不错,村子里的在校大学生有两百多名呢。”马文祥言语间透露着满足,民风和学风相互影响,大学生在福宁村越来越常见。

  回去的路上马文祥放慢了车速,细细介绍街道两旁开设的便民小店、现代化医院学校、造型独特的贺兰红共享酒庄……“现在农村环境这么好,邻里邻外关系更热乎了,调解工作都少了很多,唯一的念想就是看着孙子慢慢长大。”(见习记者李雅蓉)

  “不需要的幼芽现在就要摘掉,要不然会吸收营养,影响幼苗的成长。”5月24日一大早,记者走进原隆村的西瓜大棚里,12组组长张绿红正在抓紧给西瓜幼苗抹芽。在和记者聊天的间隙,张绿红单手把幼苗捧起来,找到多余的幼芽后娴熟地摘掉。

  凌晨5时,张绿红就到了西瓜大棚,抹芽、搭架子、绑铁丝……晚上8时才能回家。

  “累啥啊,这是给我们自己干,增加村集体收入,年底我们一起分红。”张绿红笑着回答,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隆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晓燕告诉记者,原隆村以酿酒葡萄、设施大棚等特色种植产业为布局重点,种植酿酒葡萄总面积达2200亩,建成设施园区温棚3处,解决就业600人次,增加农民收入960余万元。

  43岁的张绿红,2014年从隆德县观庄乡搬迁到了闽宁镇原隆村。“当初村里动员搬迁的时候,我还犯嘀咕呢,离开了土地农民咋办呢,现在后悔自己搬迟了……”张绿红告诉记者,10年前,还在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阳洼大队的时候他根本想不到生活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在老家,我们一家人守着几亩地,一年最多挣1万元,搬迁到了原隆村以后,每年家里都能攒下5万多元。”说到搬迁到原隆村生活变化时,张绿红颇为激动和感慨。除了经济收入提高,张绿红告诉记者,现在娃娃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

  看到记者采访张绿红,其他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张大哥可是个能人,我们刚来打工都是张大哥带着我们。”原来,2014年刚搬迁到原隆村,村民不敢外出打工,害怕拿不上工钱。张绿红主动找到村民,耐心给他们解释,对有些还有顾虑的村民,张路红拍着胸脯向他们保证“要不上工钱,我给你们给”。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张绿红为什么这么上心呢?

  “乡里乡亲的,想着大家都能挣一点钱,不要总等着国家的救济。”张绿红笑着说,正是有着这种乐于助人、敢于担责的品质,2021年在选举村组长时,张绿红顺利当选。

  成为村组长后,张绿红更忙了……“张大哥,你来看看,我们家的羊羔不喝水了。”光伏养羊园区养殖户打来求救电话。光伏养羊同样是原隆村村民的致富法宝,2021年原隆村依托润腾跃牧业、壹泰牧业等龙头企业建设原隆村光伏养羊园区,稳定带动33户家庭户均增收2.5万元。

  2组数据折射原隆村的变化:2023年村里的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29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10.5万元,昔日的“干沙滩”真的变成了承载群众梦想的“金沙滩”。(见习记者贺紫瑞)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