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电竞新闻中心

半岛bandao体育,传统农具见证农耕文明发展历程 农耕与民俗展500余件农具为文化留下珍贵宝库

2024-10-1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石家庄市博物馆农耕与民俗展厅仿佛是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市民何信芳收藏的500余件各种传统农具让市民啧啧称奇,不禁感叹人们在生活中所迸发出的无穷智慧。一件件精心陈列的农具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些勤劳耕耘、质朴生活的岁月,它们不仅是农业生产工具,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者”,为年轻一代学习农耕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农具宝库。

  10月13日,位于石家庄市博物馆一楼的农耕与民俗展区,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参观。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农具,有石磨、犁、耧、辘轳、独轮车、织布机等半岛bandao体育,,有的农具木柄和铁器被磨得油光锃亮,还保留着使用过的痕迹,让人不禁想象起以前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场景。旁边,镰刀、锄头、耙子等小型农具整齐排列,农具多数是木质与铁器相结合,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

  “这里收藏的农具共有500余件,件件都很珍贵,代表着当时农民生产生活的时代特征。”收藏爱好者何信芳不断向市民介绍他收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农具。石家庄市博物馆农耕与民俗展区展览的众多农具,如传统的灌溉农具水车、加工用的农具扇车等;以及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前的客货两用马车等,这在当时绝对是重要的生产生活交通工具。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农业技术的演进,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这儿的农具真丰富,有的我都没有见过。”在参观过程中,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相互讨论,还有的家长正耐心地为孩子讲解这些农具的用途。孩子们则充满好奇,不时地提出各种问题,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

  “通过参观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让青少年更加深刻地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何信芳说,如今农业已基本实半岛·体育bob官方网现机械化生产,让市民近距离接触中华民族农耕历史文化,激发大家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

  何信芳今年71岁,现居石家庄新华区。他收藏并展览的农具特点是年代久远品种多,其中清代末年、民国时半岛·体育bob官方网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农具居多,还有年代更久远的战国铁铲、石镰、石斧,以及一些生铁壶、铜壶等农具。

  20世纪60年代末,他来到原石家庄市郊区赵陵铺村下乡(现新华区赵陵铺)。近10年时间,与土地结缘,学会了耕种土地、使用各种农具。农具在生产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当时,他注意到每个生产队中都有一位木匠,他们会制造各种精美的家具、农具,还会修理农具。何信芳利用休息时间跟着木匠师傅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何信芳学会了一手很好的木匠手艺。

  何信芳退休前是石家庄公交公司的一名职工,2008年退居二线之后,他便开始收藏农具。2009年,在石家庄市旧村改造之际,在村里的废品收购站,何信芳看到旧村拆迁时,许多村民把家中存放多年的破旧家具、农具都半岛·体育bob官方网扔到了废品站,感到很可惜。

  “当时看到一辆大驾车就剩下有着四米长的车辕,就在赵陵铺的废品站里孤零零地靠着墙。”何信芳说,从车辕的深纹,凭他的经验可以看出是清代末期的。于是何信芳花了400元将车辕买回,利用他木匠的特长,对车架修修补补,又从别的地方淘回同时期的铁包木的大车轮,组装在一起,一架功能齐全的大马车又“复活”了。

  “南檀北柞比不上本地槐。”在一架清代时期的扇车旁,何信芳说这也是他的得意藏品之一,这架扇车是本地槐木制作,用来分离粮食与谷壳的。“你看全是木质结构,做工精细,没有一点儿缝隙,全车共有900多颗铆钉。”何信芳兴致勃勃地说。

  如今,传统的农耕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这些原本在农村司空见惯、必不可少的老物件,正在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新成长的年轻一代已无从认知老一辈的生活状态。

  “自从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就有了简单的生活用具。”何信芳希望通过他收藏的农具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参观了解,学习承载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农耕器具背后的历史文化。

  石家庄市博物馆外联部主任李维溪介绍:石家庄市博物馆一楼的农耕与民俗展厅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为农耕文化爱好者以及广大学生学习农耕与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处。通过观展,同学们对劳作工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学会了俗语“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明白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学习农耕与民俗,不仅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更懂得了珍惜粮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

  “农耕文物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者’。”李维溪说,石家庄市博物馆的农耕与民俗展就是为了留住农耕历史,使后人记住我们的祖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繁衍生存、艰苦奋斗的发展史,希望并欢迎广大市民参观、学习、交流农耕文化,发扬农耕文化。

搜索